一周科学看点2018-02-12丨中国科学院院刊
点击上方“中国科学院院刊”可订阅哦!
要闻
中国科学院与陕西省签署共建西安科学园协议
2月6日,陕西省政府和中科院签署共建西安科学园协议,并为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揭牌。中科院和陕西省将在西安高新区共建西安科学园。一期为科技创新区,致力于打造国家级科学研究基地、先进技术研发基地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二期为产业转化孵化区,着力培育一批高科技创新企业,打造高水平的成果转化中心、科技金融中心和创业孵化中心。
(来源:中国科学院 )
杨卫等4名中国科学家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月7日,美国工程院(NAE)公布2018年新当选院士及外籍院士名单。NAE在2018年新增选了83名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在此次增选的16名外籍院士中,4位中国科学家入选,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卢柯、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台湾地球科学家李罗权(Lee, Lou-Chuang)。
杨卫
卢柯
郝吉明
李罗权
(来源: 人民网 )
动态
“科学”号凯旋 我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在西太平洋建成
2月7日,“科学”号科考船完成“西太主流系潜标观测网维护及升级”考察航次,顺利返回青岛母港。航次顺利完成了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深海潜标的大规模实时化升级,成功建成我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大水深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实现1小时1次实时传输。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由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支持。
(来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筹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近期,中科院下发通知,决定依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筹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聚焦“近海‘健康海洋’示范工程”、“印太汇聚区”多圈层相互作用和海洋生命过程认知与生物资源绿色发展三大研究方向和“‘一带一路’海洋科技合作行动”,打造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灾害防控等领域的交叉研究集群,助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海洋强省建设。
(来源: 中国科学院 )
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中科院6项成果入选
2月8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中科院6项成果入选:◆ 发现翼龙伊甸园,揭秘翼龙生命史;◆ 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 中国许昌发现晚更新世古老型人类头骨;◆ 1.3亿年前早期鸟类化石揭示尾骨与尾羽独立演化;◆ 解密最古老树木的生长模式;◆ 缅甸琥珀中隐翅虫化石揭示白垩纪蘑菇多样性及最早的社会性寄生。
哈密翼龙生态复原图(赵闯绘)
(来源: 科学网)
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2月9日,科技部发布“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共设置了关键核心部件、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3类任务,本指南为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8年度指南,拟支持53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6亿元。
(来源: 科技部 )
科技部公布2017年全国技术市场交易简报
据全国技术市场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367586项,成交金额为13424.22亿元,同比增长14.71%和17.68%。全国技术市场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势头。按技术领域统计,成交额居前三位的是电子信息、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和现代交通领域。
(来源: 科技部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测系统开通
2月8日,国家林业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中心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葛剑平介绍,该系统在吉林珲春500平方公里虎豹密集活动区域,建立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测小试基地,预计在2020年,该体系将覆盖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全区域。
系统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测小试基地实时回传的视频
(来源: 国家林业局 )
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选址奠基
2月7日,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正式在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的恩克斯堡岛选址奠基。该区域位于东南极冰盖快速冰流区、罗斯冰架及罗斯海海冰三角地带,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目前已有6个国家在该区域建设了7个考察站。
(来源: 国家海洋局 )
我国首个核能供暖示范项目落户中广核
近期,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了北方地区核能供暖专题会,会议同意中广核联合清华大学开展国内首个核能供暖示范项目的前期工作,将采用成熟的NHR200-II低温供热堆技术,在华北规划建设我国首个小型核能供暖示范项目。
(来源: 中广核 )
中国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2018年2月5日,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来源: 国防部 )
SpaceX成功发射猎鹰重型火箭 把特斯拉跑车送上太空
当地时间15时45分(北京时间2月7日4时45分),猎鹰重型火箭在位于卡纳维拉尔角(Cape Canaveral)的肯尼迪航天中心LC-39A平台顺利升空。火箭上搭载着SpaceX公司旗下的一辆特斯拉红色敞篷跑车Roadster和真人模型升空。猎鹰重型火箭共有3枚一级火箭和27个引擎,发射时可产生约227万公斤的推力。其中,2个火箭助推器完成过2016年猎鹰火箭的发射任务。
照片来自马斯克的instagram,这是马斯克的特斯拉跑车和Starman的最后一张照片,它们正在远离地球。来源:SpaceX
(来源: 中国日报 )
进展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在便携式心肌梗塞检测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吴一辉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耦合器的无标超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可达相关领域取得的最高灵敏度,这对于心肌梗塞、癌症等生物标志物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
这种水解酶专“吃”塑料!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在PET水解酶方面取得新进展
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PET水解酶的分子作用基础,加快降解PET新酶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团队目前正在利用所获得的结构学信息,对PET水解酶进行更加深入的理性设计和定向进化改造。 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项目探测器开建
2月4日,位于海拔4410米四川稻城海子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首批33个电磁粒子探测器完成安装,组成的覆盖面积约1亩的地面粒子阵列顺利通过测试并实现稳定运行,成功观测到宇宙线事例。电磁粒子探测器的研制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其核心科学目标是探索高能宇宙线的起源这一“世纪之谜”。
(来源: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看点回顾
一周科学看点2018-02-06丨中国科学院院刊
责任编辑:张帆
▼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作为当前的全球共识,「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还要从这时说起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年第1期发布
为了时刻关注你的健康,穿戴式人体传感器都在研究什么?
钟彩虹:为猕猴桃产业洒下彩虹
把我的2017告诉你@中国科学院院刊
对“李约瑟之问”的再思考
国际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回顾
周琪:建设生命健康科技强国的路径思考
刘彦随:解读精准扶贫,怎么做?用何做?做什么?
从青藏高原到第三极和泛第三极
青藏高原,你从哪里来?
长按二维码 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刊” 微信号CASbulletin